研究工作簡介: 跨越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著眼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創新性前沿研究,在旅游管理、經濟數學模型、環境評價和課程改革研究等方面均有所建樹,主要學術貢獻如下: (1)關于生態旅游的研究,國內較早提出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開發的概念(1994),建立了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開發模式(1998),提出了深層生態旅游開發的概念(2005),倡導通過景區環境美化、生態文化展示與社區參與建設新的世外桃源。 (2)關于旅游本底趨勢線研究,1998年獨創性提出了旅游本底趨勢線理論,并發現了本底線的“晴雨表”功能和預測功能;2005年又對本底線理論進行了完善,并用于SARS對我國旅游和交通運輸的后評價研究,近年來開展國際關系及重大事件對旅游業發展的影響,以及高分辨率旅游危機后評價研究,有關成果在國內權威刊物發表,引起廣泛的關注和好評; (3)關于旅游競爭力的研究,較早提出“旅游市場競爭態模型(2002)”,旅游業景觀資源、名牌景點與財務業績的空間錯位,探索了“旅游業的區位開發與區域聯合開發”,主持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中國旅游業國際競爭力測評研究》。 (4)關于生態環境評價研究,堅持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研究,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國西部林草植被生態服務價值測評》等課題,在《生態學報》、《山地學報》等刊物發表論文多篇,有關成果獲得2005年陜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5)提出環境學習曲線的概念,以此為基礎開展節能減排分析和產業的綠色距離與綠色貢獻測評研究,相關成果在《統計研究》、《環境科學研究》、《資源科學》等刊物發表。 近年來主持完成的科學基金項目: 1.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新時期國內旅游的抗周期性及經濟效應研究,項目編號:12BJY1312. 2.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中國旅游業國際競爭力測評及提升戰略研究,項目編號:03BJY0088 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國西部林草植被生態調節功能與生態服務價值測評研究,項目編號:40271052 4.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日韓東盟六國入境我國旅游與進出口貿易的關系研究,項目編號:12YJA7901153. 5. 陜西省軟科學基金項目:旅游開發帶動漢江走廊經濟發展研究,項目編號:2009KRM013 6. 陜西省社科聯重大理論問題項目,陜西紅色旅游資源-產品創新與扶貧效益測定研究。 代表性的學術論著: 1. 1987年來臺海關系變化對臺灣入境大陸客流量的影響. 地理學報,2009,64(12):1513-1522 2.美國臺海政策的兩面性與旅游互動的反對稱性. 思想戰線,2010,(3):117-121 3. 大國優勢與中國旅游業的高速持續增長. 旅游學刊,2008,23(4):29-34 4. 20年來中美關系及危機事件對雙向旅游互動的影響. 旅游學刊, 2009,24(5):5-11 5. 從周邊國家到我國沿邊省區入境旅游的O-D對接關系. 旅游學刊, 2010, 25(4):34-38 6. 基于本底趨勢線的秦俑館旅游危機后評價研究[J].地理科學,2008,28(1):107-112. 7. 基于本底線的2008年北京奧運會客流量預測[J].地理研究,2008,27(1):65-74. 8. 論旅游危機的生命周期與后評價研究. 人文地理, 2008, 25(1):34-39 9. 西安旅游氣候舒適度與客流量年內變化相關性分析[J].旅游學刊,2007,22(7):34-39. 10.25年來秦俑館旅游生命周期與結構變化研究[J].干旱區地理,2007,30(2):283-288. 11. 樓觀臺森林公園深層生態旅游開發的模式探討[J].山地學報,2006,24(6):727-733. 12.論體驗旅游的理論架構與塑造原則. 社會科學家, 2006,(6),115-119. 13.2003年SARS對我國鐵路客運量的后影響評價. 鐵道學報, 2006,28(6):28-34 14.新世紀中國入境旅游市場競爭態分析. 經濟地理, 2005,25(1):121-125 15.事-物-人“三理和諧”與復雜地理問題研究.自然辯證法研究, 2005,21(1):13-16 16.論旅游業的區位開發與區域聯合開發. 人文地理, 2001,16(4): 1-5 17.課程體系優化的系統觀及系統方法. 高等教育研究, 2001, 22(2):86-90 18.物質-能量-信息(MEI)的轉化與人類可持續發展.自然辯證法研究,1999,15(8): 50-56. 19.我國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業開發模式研究. 資源科學, 1998, 20(6): 40-44. 20.我國境外旅游本底趨勢線的建立及科學意義. 地理科學, 1998,18(5):442-448 21. 孫根年 主編,地理課程改革的新理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科研教學獲獎情況:
1. 2001年陜西省教學成果特等獎 2. 2002年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3. 2004年陜西省科學技術三等獎 4. 2006年陜西省科學技術二等獎 5. 2011年陜西師范大學教學標兵稱號 6. 2012年全國寶鋼優秀教師獎 7. 2015年陜西師范大學首屆教學名師 8. 2015年陜西省教學名師 |